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22年9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《学习的格局》:有格局的父母,才能养出有出息的孩子

读书君 樊登读书 2022-09-13

作者 | 樊登读书 · 倩兮

主播 | 樊登读书 · 闻悦




✎ 解读预告

遇见 ·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。


各位书友晚上好,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新栏目《遇见》。


栏目会解读文学、心灵、育儿、职场、家庭等各个领域的优质书籍。


用知识解答困惑,用文化滋养心灵。每晚7点,遇见爱书的你。


曾国藩曾有一句名言:“谋大事者首重格局。”


我们常说,做人要有格局,做事要有格局,其实学习也有格局!


今天给大家分享,值得所有父母学习的“优等生”养育指南——《学习的格局》


这不仅是一本讲解学习方法的书,更是一本打开孩子学习与人生格局的书。




知乎上有个问题:什么样的父母能够让孩子跑赢同龄人?


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:


有格局的父母,才是让孩子跑赢同龄人的助推器。


父母的责任,不仅在于本能的爱,还在于后天有格局的教育方法。


教育如同一场播种,孩子就是一棵树,结出的果实好不好,就看父母有没有及时施肥、修剪和引导。


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黄静洁,专门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,撰写了《学习的格局》一书。


她在书中说:我们是创造生命的父母,不是制造神奇的作坊。


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,好的孩子都是教出来的,好的父母都是学出来的。


那么,父母如何成为挖掘孩子潜力的刺激源,不断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呢?


有格局的父母都会这样做。




好好说话,唤醒孩子强大的内驱力


语言是有力量的,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,也雕刻着孩子一生的见识、眼界和格局。


如今,用棍棒教育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,可实施语言暴力的父母却数不胜数。


有一个做事半途而废的小女孩,有一天她想学跳舞,试课后对妈妈说了自己的愿望。


但妈妈担心她又是三分钟热度,便开始说教:“这次学费很贵的,你若是不能坚持到底,那就不要报名了。”


本来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是件好事,但在妈妈的提醒后变成了一种负担,于是说:那我还是不学了。


父母这样的说话,虽没有恶意,却是一种恶习,虽不攻身,但却攻心。
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就像是一把带毒的刀子,抑制了孩子的生长力和判断力,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

曾经看到这样故事: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,孩子问妈妈:“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?”

 

母亲微笑着回答说:“因为上帝想让世界变得色彩缤纷,所以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。”

 

到了目的地,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。


他说:“小时候,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,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,注定低人一等。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,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我......”

 

好好说话,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,甚至能够决定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 

温暖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、催人奋进,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,用自信代替消极,用尊重代替控制,才能引导孩子实现自我醒悟。

 

古人云:“一言之辩,重于九鼎之宝;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


作者建议这样和孩子交谈:


宝贝,你选择跳舞,我支持你,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提前解决,如果今天报了名,你后面又改变主意的话,课时费是拿不回来的。


那么妈妈就没有多余的钱,送你去是另外一个兴趣班了,万一这样的事情发生了,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呢?


通过这样引导,把孩子的思虑转向未来,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语言中,认识到这是自己兴趣的选择。


拥有更清晰的目标感,将来也不会那么容易放弃。


父母好好说话,用鼓励和信任的语言,代替否定和质疑的打击,才能唤醒孩子强大的内驱力,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。




言传身教,激发孩子长久的竞争力


父母作为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,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。


作家黄淑文说:“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,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。”


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,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,白纸变成什么样,关键在父母的言传身教。


很多父母一有时间就躺着刷手机,却成天抱怨孩子不爱学习,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。


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:


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、命令孩子时才是教育,在生活的每时每刻,甚至在你们不在场的时候,都是教育!


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,父母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
北宋文学家苏洵成家后,意识到作为父母不能庸庸碌碌,应该给予孩子优秀的习惯、良好的品质,为孩子的成长打好根基。


于是他从阅读开始发力,希望孩子们跟随自己爱上读书,可是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,自幼淘气、天性顽皮,并不喜欢读书。


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说:


“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,家长需要用行动,而不是语言。”


无奈之下,苏洵改变了教育方法,他在孩子玩耍时,故意躲在角落里读书,看到孩子来了,就刻意地将“书”藏了起来。


两个孩子就十分好奇,以为父亲瞒着他们读什么好书,于是趁父亲不在时,就把书“偷”出来认真阅读。


在苏洵的引导下,两个孩子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,并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。


也正是这样的熏陶,让他们赢得了挑战未来的竞争力,最终成为一代名家。


教育,是一场不断塑造灵魂的修行。


惟有以身作则,严格要求自己,才能激发孩子长久的竞争力,这才是决定孩子飞得高与低,最好的教育宝典。




学会放手,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自控力


阿尔伯特·哈伯德所说:“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,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。”    


在生活中有些家长被称作“铲雪车父母”,他们以为孩子好的名义,过度干预孩子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等,蛮横地剥夺孩子,试错和独自历练的机会。


就如陪伴孩子写作业,有些家长从头督促到尾,有时在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时,甚至直接帮孩子写作业。


这样督促包办最后的结果是:父母陪写越勤快,孩子做作业越被动,父母越着急孩子越磨蹭。


也正是父母的一次次包办与打扰,于无形中摧毁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。


养育孩子的关键,不在于“包办强迫”,而在于“学会放手”。


陶行知曾经在一次演讲中,拿出一只公鸡,他先按住公鸡的头,强迫它吃米,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。


后来,他把鸡放在桌子上,自己后退了几步,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。


陶行知认为:“教育孩子就像喂鸡一样,强迫他去学习,他是不情愿学的。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,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,那效果一定好得多!”


面对孩子的学习,与其全程督促,“推着”孩子走,不如改变学习策略,制定学习计划,逐步放手,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自控力。


黄静洁在书中说:


家长要从一个“我要为孩子做些什么”的保姆型父母,转换成“我要为孩子放下些什么”的思考型父母。


正如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所说:“孩子的事,让他自己解决,若父母过分呵护,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信,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。”


父母“弱”下去,孩子才会“强”起来。


只有父母早点放手,孩子才能有机会实习,成为一个独立的人,孩子拥有了自控力,才能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。




写在最后


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,父母单凭关爱,很难把孩子真正培养成才。


只有使用正确的养育观念教育,才是孩子赢得未来的筹码。

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,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。”


好好说话,不扼杀孩子对梦想的追求,唤醒孩子的内驱力,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
以身作则,不抑制孩子对美好的向往,激发孩子的竞争力,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。


学会放手,不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,培养孩子的自控力,是父母做孩子摆渡人的必修课。


点个「在看」,要知道父母“主宰”着每个的孩子命运,只有父母的教育有良方,孩子的脚下才有远方。


作者 | 倩兮,热爱阅读和写作,关心粮食和蔬菜,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怀的教书匠
栏目主理人 | 徐徐来
排版 | 北贝
音乐 | 赵海洋 - 《夜色钢琴曲》三寸天堂


点击阅读原文,领取7天VIP
免费收听《学习的格局》在内的300+本好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